從左至右
影像事業部 營銷統括部 UX企劃部 UX企劃二課長 石上裕行
光學本部 第二開發部 第二設計課 主管研究員 藤原誠
光學本部 第三設計部 第一光學課 坪野谷啟介
設計中心 ID組 主任研究員 二階堂豐
確定Z卡口規格的歷程
Q:我從十多年前就聽尼康公司的相關人員說想要開發微單相機,Z 7和Z 6終于在前年上市了。當時我就覺得,重點應該是如何設計鏡頭的卡口。請問研究實際使用了多長時間?
藤原 :從很早以前,我們就一直在研究要不要開發FX格式(相當于35mm全幅)或是DX格式(相當于APS-C尺寸)的微單相機。每次也都會討論到什么樣的卡口比較合適。
雖說討論研究“要不要開發FX格式的無反相機”的過程非常漫長,但確定卡口直徑和法蘭距之后,開發其實只用了很短的時間。
擔任Z卡口鏡頭開發主管及結構設計的藤原先生
Q:畢竟尼康的F卡口已經成為尼康的傳統。
藤原 :是的。我們可以開發繼承F卡口的微單相機,但既然是微單相機,也可以選擇Nikon 1卡口,就看如何選擇了。包括與以往產品的關系在內,要以怎樣的定位來構建新系統,成為了難題。
尼康F卡口和尼康Z卡口
Q:因為尼康過去擅長的是設計單反相機的構造,對于轉而開發拋去這一優勢的微單相機,是不是矛盾?
藤原 :是有矛盾。另外,考慮到近期相機高畫質化、高像素化,以及鏡頭高性能化的趨勢,F卡口規格有局限性,大家研究后認為有必要換卡口。決定后,大家行動起來還是很迅速的。日程相當緊湊。
首先定下來的是法蘭距,在此之后,確定卡口直徑用了比較長的時間。
話雖如此,但確定法蘭距其實也不是簡單的事情。從光學設計的角度來看,是“越短越好”,光學設計人員會要求盡量縮短,但從相機機身設計的角度來看,縮短意味著機械配置的難度會相應增加。機身外殼等也必須跟著越來越薄,很難保證性能。還要考慮留出放入機械快門的空間、圖像傳感器的玻璃罩的厚度等等,經過深思熟慮之后,我們最終得出的結論是16mm。
對于卡口直徑,最終篩選出了5個方案,既有特別大的卡口直徑方案,也有以小型化為首要條件的方案,彌補了大家在F卡口時代的缺憾。
當時進行評價的觀點有三個,一是單純考慮尺寸,二是連同最大光圈F值在內,能否提出新的光學方案,三是綜合新產品與以往產品,由機身和鏡頭組成的整個系統要達到平衡。
因為大家都想以能夠小于F1.0的尺寸,挑戰新層次的光學性能,這一愿望成為了決定因素,我們最終選擇了現在的Z卡口作為最終的方案。
Q:我個人覺得從相機的設計來說,再小一點可能更好。
藤原 :這一點挺有意思。起初這樣的意見很多。
Q:從“能否提出新的光學方案”這個觀點出發,卡口直徑是越大越好嗎?
藤原 :尼康的技術人員懷有“我們是以光學性能為優勢的公司”的強烈意識。因此,尺寸和外觀雖然也很重要,但大家還是希望制作優先考慮光學性能的產品。我們都認為這是公司的價值所在。
Q:我覺得同樣是基于“35mm等效焦距”的系統,理想的卡口規格應該差不多一樣才對,為什么每個品牌的答案都不一樣呢?
藤原 :這應該與“想用微單相機的系統拍攝什么”、“想要制作什么樣的相機”關系比較大。以這次確定Z卡口的規格為例,如果當時的理念是“首先考慮相機小型化,采用35mm全幅格式”,我們說不定會采用更小的卡口直徑。
尼康Z卡口因為是將光學性能放在優先的地位考慮,所以選擇了較大直徑的卡口。
Q:有人說Z卡口系統在斜入射特性上,也就是在使用老鏡頭方面比較有優勢。
藤原 :采用這個規格是因為有利于提高光學性能,鏡頭表現出的特點更鮮明。確定Z卡口的規格后,我們也考慮到了其可被通過FTZ卡口轉接環使用F卡口鏡頭的人群所接受。